top of page

生命自覺Focusing
與身體內在對話跨越生命瓶頸

 

生命自覺(Focusing)引領人在面對一個問題或情況時,覺察身體所出現的感受——「意感」(felt?sense),通過這種與內在身體意識相聯繫的過程,往往能助人突破原來的困局,釋放壓力和創傷,開啟人生新的一頁。這種源於哲學的方式應用於心理輔導上,可配合不同的治療模式,協助情緒病患者跨越瓶頸,積極處理情緒,從而為自己帶來轉變。

你可能曾經有過類似的體驗:出門前隱隱覺得不妥,好像有甚麼事情忘了做,但怎樣也想不清楚是甚麼事。這種「不太妥當」、「好像忘記做甚麼」的感覺一直緊隨?自己,直到到了地鐵站,發現找不到八達通──原來八達通放在另一件外套裡,今天換了外套卻忘了把八達通取出來。這時,那種「不太妥當」的感覺也跟著意識到忘帶八達通而消失。


上面的例子只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小的一個感受,很多時候這些感受都很模糊,難以言明,卻又如影相隨。心理學家發現人的體內存在「意感」,它有別於我們的想法或慣常的情緒,是一種單純、不批判地專注某樣東西的感受,雖「親身經歷,卻未能言喻」。若我們能停下來,覺察出這種「意感」的存在,傾聽這些感受希望告訴我們的東西,便可以發掘我們內在的力量,從而帶來轉變。這就是生命自覺的核心所在。 

感受內在意識   治療情緒困擾

生命自覺的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哲學家簡德林博士(Eugene T.Gendlin,?Ph.D)他跟隨心理學大師羅傑斯(Carl Rogers)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所進行的體驗療法研究。早期研究的重點是人為何會改變及痊癒,繼而發現人在遇到外界某些刺激時,身體會先作出反應,然後大腦才會把那些感覺組織並用語言表達出來,例如「放鬆」、「緊張」、「興奮」等,所以身體其實隱藏了自己最豐富、最深刻的感受,若能察覺到這些隱藏於身體的感覺,往往會有所領悟,從而能引領我們繼續向前。


根據70年代在芝加哥進行的實驗發現,大約有一半受輔者會自然地留意自己身體的感覺,他們在治療過程中亦痊癒得較快;至於另一批沒有感受到身體的感覺、只是不停在訴說自己感受的受輔者,改變卻較為困難。

接納自己情緒   跨越生命瓶頸

生命自覺對在處理情緒問題上,強調接納而非逃避或對抗,並認為積極去面對及接納情緒的人,可以激發出自我本來的力量。很多人平常對待自己情緒,往往不斷嘗試壓制、否定或迴避,例如大事化小:「沒甚麼大不了的……」;嘗試征服它:「我要戰勝我的拖延!」;或者自我說教:「我已經是成年人了,不能再這樣……」,又或陷入負面情緒中:「我太沒用了……」等。情緒病患者尤其會設法推開或逃避這些情緒,結果反而被「卡住」。生命自覺正是要讓受輔者意識到自己身體的體會和想法,並把它們連結,以引領他們信任自己對生活體驗的理解。當他們改變看待和感知自己或事物的方式,肯定內在的感覺,接納包括憤怒、驚慌等情緒時,很多時反而會變得輕鬆,從而可跨過原來的困擾。


現時生命自覺應用於心理治療上,發展出多種不同的療法:兒童自覺(Children?Focusing)、藝術表達聚焦(Focusing Oriented Art Therapy)、全身自覺療法(WholeBody Focusing Oriented Therapy)及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 Focusing Therapy,?EFT)等。它可以是一個人單獨進行,也可以兩個人互相陪伴進行,甚至以團體形式一起進行。它可以不需要任何媒介,也可借助文字、圖畫、剪貼或肢體活動等方式進行,不僅適用於成年人,也可用於兒童,因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有限,生命自覺的象徵化可以輔助他們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生命自覺在某些歐美大學是一門學科,可分為3大部分:

1. 生命自覺哲學,它包括與現象學、存在主義、詮釋學等相關的討論。
2. 生命自覺取向心理療法(FOT),它包括生命自覺在臨床心理治療中發展的各種不同的治療技術。
3. 創造性的邊緣性思考(TAE),對教育、創新、文學、藝術、設計、新理論等等有很大的提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