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集天下之異同有容乃大

 

心晴行動經常收到本港各界的邀請,或做專業內容講座分享,或搞精神健康推廣活動,或要求提供專業服務訓練;他們當中固然有商業機構或學校,不過也有些本是與精神健康相關的專業團體。細談之下,瞭解到這些專業團體雖然能給予求診對象非常專業的治療,然而卻多集中於某一類型的傳統規限範疇,但時代不斷變遷,無論是治療抑或預防病患,模式都日新月異,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方相得益彰。於是有心人便嘗試尋找較廣闊思維的團體一起合作,期望各施所長,務求產生協同效應,最終令病患者得益。

 

今天我們都知道,治療情緒病,很多時不止單靠藥物,最好能配合心理輔導,治療效果會事半功倍。大家亦明白,治療情緒病的藥物有不同種類,推陳出新,新藥舊藥共容,既大同小異,療效也因人而異。

 

雖然情緒病已是很普遍的病患,但至目前為止其成因未明,從外在環境壓力、遺傳、腦內傳遞物質失衡到性格與人生經?等等,環環相扣,錯綜複雜。由此可見,亦非一個既定配方便能用於所有患者身上,但無論使用甚麼方法,治療目的都是令患者痊癒。藥物如是,心理輔導也如是。

 

在各種不同的治療模式中,有些已有足夠的驗證,演變成為治療的中流砥柱,有些卻仍待時間和實證的考驗。究竟哪些治療方案最切合患者,避免在求治路上迂迴反覆,這自然需要專業的評估和診斷,但如何容納及結合不同的模式,以達致最佳的治療成效,這才是重點。

 

在國際趨勢中,一些日常的生活模式,亦逐漸被證實有助改善情緒病,例如藝術治療、大笑瑜伽、運動等就是最佳例子,甚至有研究認為應把多元素模式納入治療方案之中。其他諸如攝影或烹飪等,也同樣被視為有效改善情緒病的輔助方法,雖然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卻至少提供了一些正面的方向。

 

當然,無論用哪一種治療方法,都不過是工具而已,必須有賴提供醫療服務各方專業人士以病人利益為本,以造福社會為依歸,善加運用,而最終也得靠患者自己,堅持治療,努力嘗試走出困局,回復健康的生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