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遺失的快樂重新撿拾

訪問  心理學家  歷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  黃嘉茵小姐

快樂感覺,與情緒病之間存在明顯的關連。情緒病的出現,每每源於負面思想的產生,導致當事人出現焦慮、抑鬱,繼而影響到行為表現,像過於防衛,易攻擊別人,挫損人際關係,此舉又強化當事人認為被周遭人厭棄的想法,行為更形退縮,情緒再一步低落,負面思想再深化。

「思想>情緒>行為」,3個範疇不僅呈衍生關係,更以惡性循環模式持續出現在情緒病人身上,令病情加劇。進行心理治療時,3個範疇都會介入。

認知治療:提升抗逆力

進行認知治療時,輔導員會指導患者檢視其思想模式,了解想法是否扭曲、非理性、災難化,或以偏概全,像一次失敗便等同永遠失敗。藉此引導患者明白當中的惡性循環,推動他調整思想模式,把負面情緒減到最輕。
近十年,「靜觀」(mindfulness)在心理治療領域上獲廣泛應用。它屬正念的練習,透過不同形式的靜觀練習,如靜觀呼吸、禪行、禪食,目的是提升人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的能力,連繫內在心靈,可視為修行。

快樂與否,往往是一念之差。眼前的半杯水,甲欣喜視為甘露,乙卻嗟怨未夠止渴,事態嚴重。純然一個念頭,會有兩極的反應。進行靜觀練習,在平靜的環境下,人得以沉澱,心定下來,從而看到事物的真相,重塑生活中的睿智,洞察生命的本質。好比一杯渾濁的水,經沉澱後,沙泥下墜,水便清澈,能看得透;人因而不會隨意被蒙蔽,肆意把事情災難化。持續進行這方面練習,有助人加強情感上的抗逆力,有能力迎向無常人生的衝擊或不如意事,人更能體會到快樂。

行為治療:與人互動  體味快樂

因應病情,有時候會把治療思想延後,先從行為治療?手,進行練習或預演,像訂定計劃,每天做一件善事,與外邊世界再連繫,看看其他人的反應,遇上開心事或有過積極的經驗,令當事人樂在其中。


別小覷改變行為模式的影響力,它有助糾正神經傳導系統。坊間有些非正統的方法,如以「大笑練習」Laughter Therapy 來提升情緒。參加者聚在一起,先作呼吸練習,繼而哈哈大笑,在群體氣氛帶動下,大家放懷大笑。這是欺騙大腦的方法,藉哈哈笑動作促進腦神經傳遞物質(如稱為快樂荷爾蒙的多巴胺)的分泌,練習過後,人的心情竟開朗多。

連繫外在  為生活注希望

抑鬱症患者其中一個徵狀是絕望,覺得生命中的各種因素都不能自控。輔導員會致力鼓勵患者相信人生有希望,可訂定目標,找到生命意義。當大家建立起互信關係,輔導員或以「借出希望」的方式,推動當事人參與活動,明白經努力能取得成功,從微小的快樂起,逐步注入希望。


部分患者只集中檢視自身經歷,變得鑽牛角尖,於是帶他們觀察自身以外的世界,如參與園藝治療,栽培植物,看一個生命成長,培養出對生命的喜悅。或當義工服務他人,通過了解別人的奮鬥故事,感受當中的喜樂,從而釋懷。

治療大原則

治療模式是多樣化的,但大原則是一致的。情緒病患者需要別人關注,獲得聆聽、了解和接納,治療才有效。若起首便勸他們放開襟懷、開心一點,並無作用。同時,每個情緒病患者的歷程有別,治療方案都具有獨特性,治療人員須了解病人的經歷、觀看事情的角度,認清有那些負面思想影響?他。


非常快樂的人

早期心理學從病理學角度觀察人,了解當事人有否罹患如抑鬱症等精神病,聚焦負面的地方。美國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文博士(Dr. Martin Seligman)提出正向心理學,從正面角度探討人是否快樂、積極。


2002年,沙利文聯同另一位心理學家艾德‧迪安納(Ed Diener)在學術期刊發表題為「非常快樂的人」(Very Happy People)的研究,是這類議題的首個研究項目,發現十分快樂的人有很強的社交能力、豐富的感情生活及人際關係。他們個性較外向、親切友善,亦少有精神問題。雖然他們懷抱正面的感覺,但偶爾亦會情緒低落。可見十分快樂的人具有運作良好的情緒調適系統,讓他們能好好處理人生中的起落。

舊創未癒  作痛依然

有人坐擁物質享受,事業有成,具備各種快樂條件,卻仍鬱鬱寡歡。這情況或涉深層的原因,從家庭治療的方向探究,可能當事人幼童時曾遇傷痛事件,傷痕未作適當處理。


這個「舊患」持續干擾當事人的潛意識,或前意識,那種負面、扭曲的思想早年已形成,不由自主的自我傷害,人變得執?而不自知。縱然參與一些思想訓練,提升自尊心,因未能觸及核心的傷痕,無法提供真正的幫助。一般人對心性發展的了解有限,加上跟隨社會標準、上一輩人的價值觀處世,備受環境的干擾,快樂感覺也受到影響。

 

 

024-025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