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為購物狂強迫性購物CBD

 

文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臨床心理學家  王藹慈博士

很多人喜愛購物,不但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還可以藉此減壓。但當購物變成一種強怕性的行為,無時無刻都想要去購物,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便需要去正視,及早尋求專家的協助。


記得很多年前,香港有一齣電影叫「最愛女人購物狂」,電影裡面張柏芝飾演的芳芳是一個購物狂。她無法控制購物慾,令到財政陷入困境,更因此而連番失業,後來痛定思痛,決定要尋求治療。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或遇過身邊有些人會透過購物,去幫自己「減壓」。強迫性購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CBD)曾經被收錄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中(DSM-III,2004), 但由於研究數據不足及在醫學界未有一致定論,在第四版中已刪除有關診斷。縱使沒有獨立的診斷,CBD確實與一些精神疾病並存,特別是焦慮和情緒障礙、物質濫用障礙、飲食失調及其他與自控能力有關的障礙。


無時無刻想購物

強迫性購物 (CBD) 的特點是當事人知道購物行為會帶來嚴重的心理、人際關係、社會、職業和財務後果,但仍然難以控制,持續並過度地購物。而這個行為亦為當事人帶來沉重的心理、人際關係、社交、職業及經濟上負擔。雖然醫學上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標準的處理方案,但很多研究均從藥物及心理治療的方向去改善這個行為給當事人帶來的負面後果。心理學家Bleuler及Kraepelin指出,一個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人,他們的思想經常都充滿?購物和消費的念頭,而且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去計劃以至行動。

Bleuler 及 Kraepelin指出這個行為發展的4個階段:


第一、期望:
在這個階段裡,一個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人會開始思考或者感到一股衝動,他們經常想着某一些物品或者思索如何去購物。


第二、準備:
在第這個階段裡他們會開始預備購物及消費,會思考一下在那裡買東西,什麼時候買,怎樣買,用那一張信用卡……等等。他們亦會開始做些資料搜集,尋找那間店舖有心儀物品、那裡有新貨、新一季時裝……等。

 

第三、購物:
擁有實際購物的經驗,在此階段他們會感到非常興奮。


第四、消費:
最後這個行為就以付錢購物去終結。他們於購物之後,往往會感到情緒低落、失落或者內疚及自我責備。

 

當事人內心充滿矛盾

心理學家Helga Dittmar指出,強迫性購物有兩大重要心理因素導致:第一,他們內心的自我矛盾,意思是他們感知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有一段距離,這個內心矛盾會反映在一些病態行為例如酗酒、過度節食……等。當他們擁有一些物質的時候,這份自我的內心矛盾就像得以補償。亦正是這個原因,他們經常會購買時尚衣物、最新的電子產品或一些高級消閑用品。


另一個因素,就是崇尚物質的價值觀,他們相信擁有物質,便能夠為他們帶來開心和自我肯定的感覺,亦可以證明他們擁有成功,甚至以此指標作為他們的人生目標。

處理CBD方案


1.    自我互助小組:
透過過來人的分享及支持,幫助他們減低購物的行為;亦鼓勵他們採取簡約的生活方式,從而令他們放棄過度消費的習慣。


2.    理財輔導:
很多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人都會有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協助他們處理財務管理亦有所幫助。

 

3.    婚姻輔導:
由於他們的消費行為確實會影響到他們與伴侶或家人之間的關係,婚姻輔導亦是一種常用的方案,以減低他們關係上的張力。

 

4.    心理治療:
透過心理治療,治療師會與他們一起找出導致他們過度購物行為背後的原因及觸發行為的因素。

 

5.    環境因素:
找出引起消費意欲的廣告、標誌、雜誌或者天氣狀況等等。

 

6.    認知因素:
消費行為伴隨的想法,例如覺得「自己工作壓力大應該得到一些獎勵的」。又或者認為「唔開心的時候就要買東西,令到自己心情放鬆。」

 

7.    情緒因素:
探索有什麼情緒令到他們想購物,例如:感覺到好興奮、 好失望、 好傷心、好寂寞或好大壓力的時候會容易購物呢?


8.    人際關係因素:
找出購物的模式,例如會否同伴侶吵架之後會去購物?或者希望在朋友之間獲得認同和讚許?會否因為難以抗拒售貨員的「盛情」呢?


9. 身體因素:
會否以購物代替吃飯?或者每當飲完酒之後會特別有購物的衝動呢?

治療師亦會與求助者一起去探討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例如:
‧經濟上的壓力:經常收到財務公司電話,亦可能會影響到他和家人之間的關係。
‧情緒方面:會令到心情很低落,很內疚。
‧工作方面:可能會導致工作表現下降。
‧身體方面:有否失眠、頭痛等症狀?

避免用購物去減壓

此外, 治療師會與他們一起訂下家課,讓他們記錄自己的購物模式,例如幾時購物?怎樣購物?為什麼購物?跟誰一起購物?怎樣得到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在過程中,治療師亦會嘗試找出一些能夠避免危險處境的條件,例如減低見到某些廣告、學習應對售貨員的銷售技巧;同時,亦會透過挑戰他們一些扭曲的想法,以致最終可以減低他們過度購物的行為。


現今生活壓力大,社會亦鼓吹消費,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亦越來越疏離,社交及活動亦都只傾向透過互聯網或者在手機上交流,令我們變得越來越孤獨及自我。如果性格本身比較內向,又缺乏其他興趣或嗜好,一旦遇到一些環境挑戰,或者不良的負面情緒出現時,很容易讓人試圖透過購物去宣洩壓力,有些人亦會透過強迫性購物去尋求處理負面情緒。因此,建立正面思想,學習處理情緒, 豐富社交網絡,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培養健康的嗜好,都能幫助我們減低過度購物的行為。

 

 


 

018-019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