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本港臨床心理服務杯水車薪
冀業界早日達成共識

治療精神病患,除精神科醫生處方的藥物,臨床心理學家施予的「心藥」也是重要一環。迄今依然從影視作品聽到「去睇下心理醫生」之類對白,可見不少港人仍昧於本地精神科醫療的實況。本港臨床心理學家的數目不多,他們是如何培訓出來?服務能否滿足市民需求?


政府近年推出「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為未受法定規管的醫療專業設自願註冊制度,當中包括臨床心理服務。惟本地具代表性的兩個臨床心理學專業團體就註冊專業水平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事件除了是社會議題,亦令市民關注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資格及是否能為龐大的需求而提供適切的服務。

香港人生活繁忙,精神承受重壓乃不爭的事實,隨着大眾對精神病患的認知增加,對相關醫療的需求益形殷切,供求之間的落差亦愈見明顯。

精神健康問題嚴峻

今年4月18日公布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針對現時精神健康服務的不足,提出40項建議,包括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的服務和人手、強化成人精神健康服務等。


報告內「香港的現況」部分,引用《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的數字,指出年齡介乎16-75歲的華裔成人中,患一般精神病的比率為13.3%,最常見的精神病是混合焦慮抑鬱症,比率達6.9%,抑鬱症的比率為2.9%。另外,據衛生署2014年進行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年齡介乎18-64歲的市民中,有4.8%的受訪者可歸類為患嚴重的非特定精神困擾。

報告亦指出,本港的精神病專科服務主要由醫管局提供,接受該局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12年度約187,000人增至2015-16年度逾226,000人。當中「成人精神健康服務」部分指出:「接近150,000名年齡介乎18-64歲的精神病患者正接受醫管局的治療,當中大部分患有嚴重精神病(30%,例如精神分裂)及一般精神障礙(60%,例如情緒障礙及壓力相關精神病)。」另外,醫管局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個案數字,由2011-12年度的18,900宗增至2015-16年度的28,800宗,增幅超過5成。


治療服務有相當改善空間

食物及衛生局前局長高永文於2015年底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出:「截至2015年3月31日,在醫管局轄下精神科專科工作的醫生共有333名」,對比現時逾20萬、並持續增加的患者,服務需求的緊張可見一斑。醫管局目前羅列的「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就緊急新症,各聯網維持在1星期左右;半緊急新症則由3至6星期不等;穩定新症,最快要等候45周,新界東聯網更達154星期,即3年。驟看數字,似乎未算嚴重,但精神病患者須緊密跟進,服務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正如上述報告亦提出多項改善建議。


部分情緒病患者經轉介與臨床心理學家見面,現時的輪候時間暫未有數據。2006年3月報章引述醫管局披露的數字顯示,在九龍東聯網的醫院,約見臨床心理學家所需輪候時間,中位數達26周,九龍中聯網醫院則只需3周。

臨床心理服務供不應求

醫管局近年持續增聘臨床心理學家,《醫院管理年報2015-2016》附載的數字所見,2011-12年度,該局有110位臨床心理學家,2013-14年度已增至139位,2015-16年度更達至163位。


除醫管局,還有其他機構提供臨床心理服務。衛生署的《2009年醫療衛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為迄今較全面涉及多個護理專業的人力統計,指出截至2009年3月31日,全港各機構聘用403名臨床心理學家(307名全職及96名兼職);當中139名受聘於私營機構,105名受聘於政府,醫院管理則有92名,另有41名在資助機構。面對龐大的精神科求診患者來說,目前本地臨床心理學家的數量實在杯水車薪。

2017年4月,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就社福界/醫護界/教育界對臨床心理學服務的需求及滿意程度,進行問卷調查,收回361份問卷。對「現時香港的臨床心理學服務不足」一項,51.2%表示同意,45.7%非常同意;問到「你是否同意香港政府應該增加臨床心理服務」,38.5%同意,59.2%非常同意。這些數字反映逾半受訪者認為相關服務明顯不足。


2017年7月,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就「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發表的意見書,指出:「由於人手不足的關係,現時市民輪候公營臨床心理服務的時間十分之長,而臨床個案的跟進,與理想的模式仍有一段距離」。以上陳述明確指出相關服務有供求上的差距。

本港臨床心理學專業團體

在香港,心理學系畢業生須經進階的專業培訓,包括學術研習及參與多個實習課,取得碩士以至博士學位,才合資格擔任臨床心理學家。上文提到的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以及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為該界別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專業團體。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成立於1982年。該會資料示,臨床心理學組的成員須擁有臨床心理學碩士或以上的專科學位,當中須包括:
 

1.    在不同的分科(如兒童及青少年、成人精神科、長期病患或傷殘等)中,由臨床心理學家督導下接受實習訓練;
 

2.    評估訓練(如智力評估等);
 

3.    獨立研究。該組成員修畢學位,有1年相關資歷後,具備成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的資格。
該會於去年發出的《「自願認可註冊」計劃立場書》提到,「本地接近90%的合資格臨床心理學家都是本會的註冊會員。」表示本地執業臨床心理學家大多經本地培訓而來。


根據香港大學列出的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Psychology)資料所見,課程屬2年制,學員須完成15科(當中包括心理病理學、心理測量科學與評估、心理治療、研究與統計、臨床神經心理學等),另外分科臨床實習及論文。

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

成立於2011年,協會網頁指出其為「專注接納博士程度為註冊會員的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團體」,並「專心致志的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給予兒童、家庭、成人,特別是對提供臨床心理服務不足的社群」。截至2017年4月18日,協會會員須擁有由認可機構頒發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或同等學歷,當中對修讀的專業學科、論文、學習時數等有特定要求。


參考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與美國亞萊恩國際大學(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合辨的臨床心理學博士課程為例,該課程由2007年開辦至今,將逾十年時間。課程屬4年制,包含24科(當中包括心理病理學、心理測量科學與評估、心理治療、研究與統計、臨床神經心理學、心理藥理學等),另外臨床實習及論文研究,學員須通過「資格試」及「專業能力評估試」。

不同學制  各持己見

目前,香港未有法定註冊制度監管心理學家的專業資格或執業資格,上述兩專業團體都設有以該會為本的自願註冊制度。政府推動的「自願認可註冊」計劃,旨在確立專業水平,保障公眾;然而,綜觀兩大學會對於註冊的立場,乃基於不同學制下所產生的異見而已。臨床心理學服務與公眾息息相關,希望有關團體能以服務精神科患者為本,盡早達成共識,同心同德為本港精神健康獻出專業才能。

 

本港兩個臨床心理學專業團體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成立年份: 1982

會員數目: 515(至2017年7月)    

註冊會員資格: 臨床心理學碩士或以上的專科學位,對修讀的學科、論文、學習時數有特定要求,並須包括:分科實習訓練、評估訓練及獨立研究。    

受訓背景: 主要畢業於本地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    

課程概要: 香港本地大學臨床心理學課程。2年全日制。課堂時數:478.5小時實習時數:1,760小時,由臨床心理學家個別專人督導,俗稱「師徒制」。    

學歷: 臨床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    

資歷認證: 本土課程。學歷毋須另行通過評審。專業資格可獲香港心理學會認可。    

註冊制度: 設立由該會執行及自願性質的專業註冊,註冊後可用「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稱號或頭銜。    

 

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
成立年份: 2011

會員數目: 108(至2017年7月)

註冊會員資格: 擁有由認可大學頒發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或同等學歷,對修讀的學科、論文、學習時數有特定要求,須完成臨床實習、評估訓練及獨立研究。

受訓背景: 主要畢業於認可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課程。

課程概要: 認可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課程。4年制。課堂時數:936小時實習時數:2,600小時,由臨床心理學家個別督導兼小組專家督導,須通過「資格試」及「專業能力試」。

學歷: 臨床心理學博士

資歷認證: 非本土課程。相關博士學位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認可。專業資格可獲美/英/澳/紐法定或專業心理學會認可。
註冊制度: 提供以學會為本的自願監管註冊,註冊後可用「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稱號或頭銜。

016-017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