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研究工作小組公佈
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16


‧2016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較去年差
‧認為社會爭議對個人精神健康有影響的人數顯著上升
‧超過9成父母不後悔生兒育女

引言
     

1. 每年10月,多個復康機構及公營機構合辦「精神健康月」活動,透過不同形式的公眾教育及推廣活動,向市民宣傳精神健康的訊息。「精神健康月」籌委會的研究工作小組連續第5年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了解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希望有助喚起更多人關注個人精神健康。


2. 除了探討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外,每年「精神健康月」均有不同的主題。2016年的主題為認識及關注家庭精神健康,口號是「輕鬆家庭 Formula?= +點空間?–少壓力?×意溝通?÷去囉唆」。家庭為社會的基石,父母作為家庭的重要支柱,面對「贏在起跑線」的要求、「直升機家長」的標籤等,香港父母的精神健康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對養兒育女有甚麼感受呢?

調查方法


研究工作小組委託獨立調查機構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電話訪問,於2016年7月27日至9月26日成功訪問了1,500名15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回應率為41.3%。


註1
若將可信度(confidence?level)設於95%,以1,500個樣本數推論百分比變項時,是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2.53%以內。


註2
為了使調查資料更能反映香港人口分佈的真實情況,資料進行分析時都配以加權(weighting)處理。加權因子主要按香港政府統計處公佈的2016年年中15歲或以上人士的性別及年齡分佈為基礎,將調查中所得的有關分佈與人口統計的分佈作比例性調整,以便使調查樣本的性別及年齡分佈接近2016年年中人口的分佈。

 

問卷內容涵蓋「世界衛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1998年版)」,及以下範疇的問題:


‧子女、工作、學業、身體狀況、家庭、人際關係、居住環境、財政狀況、個人前途及社會爭議對受訪者精神健康有多大的影響 
‧受訪者遇到困難時所採用的處理方法 
‧遇到逆境時,受訪者期望誰人支持自己 
‧受訪者是否獲得足夠的情緒支援 
‧父母受訪者與子女的關係 
‧父母受訪者在子女教養上是否感到壓力和憂慮 
‧父母受訪者是否後悔生兒育女 
‧父母受訪者對子女的心願

研究結果


A. 2016年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


A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研究工作小組將身心健康指標的分數調整為由最低的0分至100分滿分(下稱「精神健康指數」)(表1)。

038-039_edited.jpg

結果顯示,2016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為56.31分(表2)。

040-041_edited.jpg

學術研究指出,若精神健康指數低於52分,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精神健康指數介乎52至68分間為可接受水平;精神健康指數達72分即表示精神健康狀況良好。在2016年,31.6%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46.1%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可接受水平,只有兩成多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為良好(22.3%)。 

A2. 此外,是次分析按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分、住戶人數及住戶收入的組別,比較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的分佈。(表2)結果顯示,相對其他組別,女性、達大專教育程度、年長(65歲或以上)、已婚及學生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較好。值得指出的是,只有不同年齡層、婚姻狀況及經濟活動身分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在統計上呈顯著的差異(p<0.05)。青壯年(年齡介乎25至54歲)、離婚/分居/喪偶及待業受訪者的精神健康顯著較差。獨居及住戶收入較低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亦顯著地較低。

A3. 是次調查也問及受訪者各個生活範疇對其精神健康有多大負面影響。一方面,3分1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33.9%);分別兩成多受訪者表示「社會爭議」(23.3%)及在職受訪者認為「工作」(22.2%)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只有很少數的受訪者表示「家庭」(8.0%)、「人際關係」(7.0%)及「居住環境」(5.6%)對他們的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 

A4. 遇到困難時,只有不足5.0%的受訪者選擇「不處理/逃避」。顯然地,這群消極的受訪者之精神健康很差(指數的平均分為40.54分)。相反,有選擇訪問調查中其中一項處理困難方法的受訪者(94.2%)之精神健康較佳,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為57.09分。 

A5. 大部分的受訪者期望在逆境時得到身邊的人之支持。最多受訪者期望配偶/伴侶支持自己(47.4%),其次是朋友(33.5%)、子女(24.3%)、兄弟姊妹(24.2%)、家中長輩(19.5%)等。 

A6.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自己可以從家人(84.4%)、朋友(81.8%)和同事(65.2%)得到足夠/相當足夠/完全足夠的情緒支援。5分3受訪者表示從網絡社交媒體得到足夠/相當足夠/完全足夠的情緒支援(60.1%)。 

040-041_edited.jpg

B2. 比較2015年和201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16年,表示社會爭議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影響的受訪者比例上升,具體數字為由2015年的20.1%顯著地上升至2016年的23.3%(圖2)。

040-041_edited.jpg

B3. 進一步分析的結果顯示(表3),在2015年和2016年,相對其他年齡組別的受訪者,較大部分的年長受訪者(55歲或以上)表示社會爭議對其精神健康有輕微的/完全沒有影響。

042-043_edited.jpg

C. 2016年香港父母的精神健康狀況

C1. 「2016精神健康月」的主題為認識及關注家庭精神健康,在本調查中,55.3%受訪者是父母。他們的精神健康指數為56.77分(平均分),較非父母的受訪者(55.34分)為高。此外,有愈多子女的受訪者,其精神健康亦愈佳(有1名子女的平均分為54.97分、有2名的為56.54分、有3名的為59.05分和有4名或以上的為59.17分)。

C2. 來自不同家庭結構的父母受訪者之精神健康在統計上呈顯著的差異(p<0.05)。只有成年子女的受訪者之精神健康指數最高,平均分為57.67分,有青少年子女(年齡介乎12至17歲)和只有年幼子女(未滿12歲)的父母受訪者之精神健康顯著地較差,平均分分別為54.55分和53.06分。

 

C3. 不過,在父母受訪者中,住戶收入與精神健康並不呈顯著的關係(p?0.05)。

 

C4. 在調查中,父母受訪者被問及在養育子女上面對的苦與樂。在有成年子女的受訪者之中,三成表示在子女仍未入學的階段感到最大壓力(30.4%),分別有兩成多覺得在子女讀中學的階段(27.0%)和在子女讀小學的階段(24.2%)自己面對的壓力最大。

C5. 在6個範疇中,較大部分的父母受訪者表示自己對子女的身體健康「十分擔心」或「擔心」(50.6%),其次是子女的精神健康(39.3%)、為子女提供供書教學的開支(38.8%)、子女的教育及學業(36.7%)和子女的工作及前途(35.4%)。四分一的受訪者對子女的戀愛及婚姻表示「十分擔心」或「擔心」(26.1%)。

 

C6. 研究工作小組將這6個父母對子女憂慮的範疇合併為「父母擔心指數」(由最低的0分至最高的100分)(表4)。

042-043_edited.jpg

結果顯示,「父母擔心指數」的平均分為40.88分。相對只有成年子女的受訪者(37.79分),有青少年子女(年齡介乎12至17歲)和只有年幼子女(未滿12歲)的受訪者之「父母擔心指數」顯著地較高,分別為51.70分和51.76分。 

C7. 調查亦發現,8成的受訪者經常(49.2%)或間中(32.6%)與子女溝通和相處,而近9成對自己與子女的溝通和相處表示滿意(73.4%)或非常滿意(14.8%)。顯然地,與子女的溝通和相處愈頻密及愈滿意,其精神健康指數亦顯著地較高。 

C8. 整體而言,超過9成的父母受訪者對自己生兒育女「不後悔」(63.6%)或「完全不後悔」(31.0%)。深入的分析顯示,家庭結構與是否後悔生兒育女在統計學上呈顯著的關係(p<0.05)。相對有青少年子女(年齡介乎12至17歲)(7.0%)和只有年幼子女(未滿12歲)(16.0%)的受訪者,較大部分只有成年子女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後悔」(34.8%)。

C9. 7成受訪者指出,自己作為父母的最大心願是「子女身心健康、快樂成長」(69.2%),其次是「子女生性做人、不會誤入歧途」(12.7%)、「子女貢獻社會、成為有用的人、成才」(6.6%)、「子女聽話、孝順父母」(6.1%)等。

C10. 按子女年齡(成年子女、青少年子女及年幼子女)劃分受訪者所屬家庭類別的結果顯示,儘管三個家庭類別中較大部分父母受訪者表示自己最大的心願為「子女身心健康、快樂成長」(只有成年子女的受訪者為71.1%、有青少年子女的受訪者為42.9%及只有年幼子女的受訪者為67.7%),亦有接近3成有青少年子女的受訪者最希望「子女生性做人、不會誤入歧途」(28.6%)。 

044-045_edited.jpg

建議


1. 2016年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較2015年差;雖然下降幅度輕微,但是在統計學上呈顯著差異。這可能是一些波幅,唯我們建議有關當局應持續檢視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在有需要時,可迅速回應。 

2. 一方面,與去年結果一樣,青壯年人士的精神健康顯著地較其他年齡組別的為差。另一方面,今年的結果亦顯示,待業、獨居及來自低收入住戶的人士之有關狀況亦欠理想;待業者的精神健康甚至處於不合格的水平(47.46分)。有關當局應針對這些群組的人士,提供適當的支援,以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
 
3. 明顯地,逃避或不處理困難的人士之精神健康狀況較差,精神健康指數甚至低於52分的合格水平。有關當局應盡早識別這些人士的社經特徵及其遇到困難的性質,作出針對性的支援及提供便利的求助途徑。有關當局亦需透過大眾傳媒,持續宣傳積極處理困難的正面信息。 

4. 今年的結果亦顯示,表示個人精神健康受社會爭議影響的受訪者比例較去年顯著上升。事實上,近年社會人士在不同的議題有不少的爭辯,要有效地減少這些爭議對個人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我們建議各方人士應秉持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為香港社會發展尋求最佳的出路。 

5. 儘管9成多的父母表示不後悔自己生兒育女的決定,但是明顯地,在養育子女上,有青少年或只有年幼子女的父母面對較大的壓力及憂慮。政府需針對這些家庭的需要,提供更多支援;這不但可強化父母及家庭的抗逆能力,亦可增加生育的信心,有助扭轉香港持續的低生育率及人口老化問題。 

6. 有關當局應定期進行大型的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這不但可了解不同群組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還可監察有關的變化。這些長期的調查數據將有助政府制定以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精神健康政策,減少資源錯配及未到位的情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