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認識腸易激綜合症


訪問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胡志遠教授

肚痛、肚瀉或便秘,也許是都市病中很普遍的現象,如果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或者身體受到極大困擾,往往還以為是腸臟健康出現問題,未必會聯想到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IBS),究竟 IBS 與一般腸道病有何差異?倘若患上,又該如何處理?且看本身是腸胃科專科醫生的胡志遠教授,教你如何分辨。


問:在香港,腸易激綜合症(IBS)的發病率高嗎?男女或年紀分佈是怎樣呢?兒童也會出現這疾病嗎?


答:任何年紀的人也有機會患上IBS,每6個香港人之中便有1人患有。男女比例約為 4.5:5.5,以女性患者偏多一些。

問:腸易激綜合症最容易被誤會為哪些疾病?與大腸癌或腸胃炎等有甚麼明顯的分別?


答:「腸胃炎」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急性病,例如進食了不潔食物,並非經常發生的,一般可以抗生素治療或讓患者自行康復。若患者的症狀並非因進食了不潔食物所引致,而且發病次數頻密,則很大機會是由「腸易激綜合症」引起的。
    
在病理上,腸易激綜合症並不是腸道受到病毒感染。IBS的特性包括腸道蠕動太快、感覺神經線敏感和受到免疫系統影響。不過,IBS與一般的功能性腸胃病的分界也有模糊之處,關鍵在於IBS以肚痛、腹瀉和便秘為主。

 


腸易激綜合症 (慢性)

症狀(可能出現,但不包括所有):腹痛、腹脹、肚瀉、便秘、感到排便不清、大便過硬或呈水狀、或大便時有黏液排出等

特有症狀:症狀在排便後紓緩、多在緊張時發作


通常的患病年齡:由5、6歲至老年 


成因:腸臟功能紊亂    

確診的檢查:大腸內視鏡,而檢查結果正常    

腸胃炎 (急性)

症狀(可能出現,但不包括所有):腹痛、腹脹、肚瀉、大便呈水狀

特有症狀:發生次數不多、跟進與吃不潔食物有關

通常的患病年齡:任何年齡    

成因:細菌或病毒感染    

確診的檢查:大便種菌呈陽性反應    

大腸癌 (慢性)

症狀(可能出現,但不包括所有):黑色稀爛大便、大便帶血、體重突然下降,或所有「腸易激綜合症」症狀,或沒有任何症狀

特有症狀:混有血漬稀爛大便、體重突然下降

通常的患病年齡:50歲以上    

成因:腸內細胞變異,形成惡性腫瘤    

確診的檢查:大腸內視鏡,而檢查結果發現腫瘤    

痔瘡 (慢性)

症狀(可能出現,但不包括所有):大便帶血、排便時,肛門感痛楚

特有症狀:大便帶鮮血

通常的患病年齡:20歲以上

成因:肛門微血管組織過度充血及擴張

確診的檢查:大腸內視鏡或直腸鏡


 

* 早期「大腸癌」症狀並不明顯,甚至與「腸易激綜合症」相似。如以上任何症狀於50歲後才出現,或家族成員有腸癌的歷史,便必須及早作大腸內視鏡檢查。    資料來源:腸胃情報  www.digestion.hk

問:腸易激綜合症與情緒的關連性有多大呢?跟工作壓力有關嗎?


答:由於「功能性腸胃病」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患者的心情及情緒自然會變差;而當心情變差時,腸胃功能又會受影響令病情加重,於是患者的心情亦會變得愈差,這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有研究指出,當腸胃功能差或感到腸胃不適時,若進行磁力共震(MRI)分析,會發現腦部處理情感的部分出現異常,腦部傳遞物質例如血清素或皮質醇等失調。腦部的血清素有控制情緒的作用,這跟血液裡的血清素含量有莫大關係,人體大部分的血清素分佈在消化道,當中更有95%集中在腸道。事實上,一般人在受壓或緊張時也容易出現腸胃不適,更何況是IBS患者的病情,很有可能是今天肚瀉、明天便秘的,當然可能會受到壓力或情緒所影響。大約六分之一IBS患者有「經常焦慮症」的症狀。

問:若懷疑患有腸易激綜合症,如何確診呢?


答:首先要排除病人是否患了腸胃炎、病徵並不是由藥物引起,主要關鍵在於大便是不是有血、發燒、是否患了腸癌等。
    
建議患者在開始藥物療程前先進行大腸內視鏡(俗稱「大腸鏡」)檢查。內視鏡檢查是確診腸易激綜合症的其中一個要求。由於腹部病徵亦可能源自下消化道的嚴重疾病,如大腸癌、腸臟慢性發炎(如克隆氏症)等,內視鏡檢查則能夠排除這些嚴重疾病的可能性。若檢查結果正常,患者便有很大機會患上IBS。 

問:腸易激綜合症會否導致其他更嚴重的疾病?


答:醫學界暫時未有證據指出腸易激綜合症會惡化並引致其他嚴重疾病。但須注意,很多病人在患病初期都誤以為自己是患上腸胃炎等疾病,因此只往治療病毒的方向醫治,不能對症下藥,就難以痊癒,導致愈醫愈失望,令情緒病加劇,除了經常焦慮症,還有強迫症、社交焦慮症,甚至抑鬱症等。

問:如何治療腸易激綜合症?如果服藥,是否要長期服用?


答:腸易激綜合症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在藥物治療方面,目前沒有藥物可以完全根治 IBS,但透過服用藥物可紓緩症狀,目的主要是減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現時所處方的藥物皆是以針對個別症狀為主的。

    
部分患者發病與情緒病有關,患有抑鬱或焦慮症的人較易同時患有腸易激綜合症,必要時就要處方抗抑鬱或抗焦慮藥物,以幫助患者減輕徵狀,嚴重者或要接受精神科醫生跟進治療。

問:除了服藥外,還有甚麼改善方法?


答:食物方面,避免吃「高腹鳴」食物 ,例如西蘭花、芥蘭等梗莖蔬菜,或者西瓜、芒果、蘋果等含「高腹鳴」醣的水果。
    
由於IBS與情緒病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若患者有焦慮或抑鬱症狀,亦適宜尋求專業心理輔導,進行靜觀、認知行為治療等,對病情有相輔相成之效。愈來愈多研究均顯示,當情緒病得到控制,患者的腸胃症狀亦會減輕。

如欲了解更多「腸易激綜合症」資料,可參考《腸胃情報 www.digestion.hk

 

- 腸胃抽搐藥:減少腸臟的強力抽搐活動。適合腹痛或會「腸抽筋」的患者。
- 止瀉藥:減慢腸臟蠕動,預防肚瀉。適合經常肚瀉,或因需要經常上廁所而影響日常生活之患者。
- 瀉藥:促進腸臟蠕動,令大便更易排出,適合便秘患者。

 

020-02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