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征服社交焦慮與恐懼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又名社交恐懼症(Sociophobia),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社交焦慮症令人產生無法承受的恐懼,會導致無法有正常的社交活動,因而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或學業,令患者感到沮喪,因而更加逃避。其實社交焦慮症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及藥物去控制,只要及早尋找正確的治療,治癒率一般都很高,讓患者可以重過正常的社交生活。

個案分享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猶太裔小說家、劇作家兼詩人艾芙烈˙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無法親自到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因為她患有社交恐懼症和特定場所畏懼症(Agoraphobia)。「我無法應付人群。」她說,她的焦慮症狀極為嚴重,不但無法前去劇院或搭乘飛機,更不可能參加任何公開儀式。她非常懼怕在一間密室中與許多人一起、受到眾人矚目的感覺。


因此,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只能播放她預先在家中自行錄影的得獎演說。事後,諾貝爾委員會還特別破例,親赴奧地利,在瑞典駐奧大使的官邸,將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證書頒發給這位奧地利有史以來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也是諾貝爾史上第一位沒有出席頒獎典禮的文學獎得主。

有些人在公開場合演說時,容易顯得緊張、面紅,甚至身體顫抖,這也許是正常反應;但假如你每次到公眾地方或人多的地方便感到焦慮不安或膽顫心驚,總覺得有人注視自己,導致你感到慌慌張張,恐怕稍有不慎便出醜人前,久而久之,連公眾場合也不敢去的話,那便要注意,因為你可能患上社交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並且對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負面思想。他們經常感到在社交場合中被人監察,擔心及在意自己的緊張症狀會被人發現,令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被嘲笑或譏諷。他們會覺得別人對週遭的人都要求極高,而且會以社交表現評定個人的好壞。


在社交場合中,社交焦慮症患者往往保持沉默,以避免招來注意;面對別人時,也容易出現面紅耳熱和顫抖。他們漸漸逃避社交場合,但其實他們本身性格並非孤僻,也不喜歡遠離人群,只知道自己是過度恐懼,卻苦於無法自控,結果只能以逃避來解決。


社交焦慮症很多時在青少年期出現,但也有早於兒童期或成年後才出現。

導致社交焦慮症的因素

以下因素都有機會令人容易患上社交焦慮症,包括:
    
‧ 性格內向、害羞、膽小、容易畏縮,在青少年期不斷遇到尷尬的社交場合,又缺乏社交自信,漸漸發展成社交恐懼。
    
‧ 曾經在社交場合中有過不愉快或恐懼的經歷,以後同類的場合也較易產生恐懼和焦慮。
    
‧ 家族中曾有病患史,患此症的機會也較大。
    
‧ 兒時被過度保護或控制、經常被人嘲笑、欺凌、拒絕的人也較易患此病。

社交焦慮症的成因

跟其他情緒病一樣,社交焦慮症是由生理及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包括:


腦部傳遞物質

研究發現,社交焦慮症與病人的腦部傳遞物質失衡有密切關係,例如腦部傳遞物質多巴胺較一般人少,或者對負責調控情緒血清素特別敏感,都可能令患者較易出現社交焦慮和恐懼。


恐懼反應過度活躍

腦部的杏仁體是負責調控恐懼反應,有研究認為,社交焦慮症患者的腦部杏仁體過度活躍,令恐懼反應過於激烈,尤其在公眾場合上因而特別容易覺得恐慌。


遺傳因素
有些研究則指社交焦慮的行為有機會是模仿自家庭成員,但是否與遺傳基因有關,則仍有待研究。


患上社交焦慮症的徵狀

‧ 社交焦慮症患者可能只害怕個別的社交場合、或廣泛性害怕很多社交場合,並會有以下特徵:
    
‧ 明顯而持續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尤其「被迫」與不熟悉的人相處,或可能被他人注視,害怕自己會因為行為失當或顯露出焦慮徵狀而招致羞辱或困窘。
    
‧ 身處於畏懼的社交情境時,幾乎必然會引發焦慮的生理反應,甚至恐慌發作。
    
‧ 明白自己的害怕是過度或不合理的。
    
‧ 預期性的或身處其中的社交焦慮及逃避行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業或社交;或對社交恐懼感到十分困擾。


情緒上的徵狀
‧ 極度懼怕與陌生人相處
    
‧ 害怕會被人評論的場面
    
‧ 非常擔心令自己尷尬或出醜
    
‧ 害怕其他人發現自己焦慮不安
     
‧ 害怕與人合作或說話,因為擔心會令自己出醜


生理上的徵狀

在社交場合中,當社交焦慮症患者的腦海中充滿?以上的負面思想,身體會出現以下的焦慮徵狀:
    

  • 臉紅

  • 大量流汗

  • 手震或發抖、聲音震顫

  • 噁心

  • 呼吸急促

  • 窒息感

  • 說話出現困難

  • 喉嚨哽塞

  • 胃部不適

  • 手腳冰冷

  • 腳軟

  • 心跳加速、心悸

  • 頭暈/頭痛

  • 肌肉緊張

如果徵狀愈來愈嚴重,並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該尋找醫生協助。

行為上的徵狀

社交焦慮症患者會感到猶如面對危險或威脅的情境之中,導致出現逃避或是勉強忍耐焦慮的狀況。從而出現以下的行為表現:
    
‧ 以笑容去掩飾緊張,避開別人的眼光,怕別人看見自己焦慮的模樣,但又表現愈發緊張。
    
‧ 身體和手腳不由自主地移動,站立不定。
    
‧ 變得口齒不清,說不出話來。
    
‧ 設法逃避社交場合。或在出席社交活動前服用鎮靜的藥物或喝酒,以圖平伏焦慮情緒。
    
‧ 在社交場合中,只勉強逗留一會兒便離開;或躲在一角,希望沒有人會留意到自己。
    
‧ 與人接觸時,避免開口或打開話題。
    
‧ 盡量不出席社交活動。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社交恐懼症?
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並會與他進行詳談及評估,瞭解情緒狀態。
 

根據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社交恐懼症診斷標準為:
    
‧ 明顯並持續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並害怕自己可能會因為行為失當(或顯露焦慮症狀)而招致羞辱或困窘。
    
‧ 身處他所懼怕的社交情境,幾乎必定引發焦慮。
    
‧ 病人理解自己的害怕是過度或不合理的。
    
‧ 病人會逃避所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極力忍耐強烈的焦慮或痛苦。
    
‧ 病人的逃避行為、預期焦慮、或處身期間的不安,嚴重干擾他的正常生活、職業(或學業)功能、社交活動或社會關係,且對這種情形會感到苦惱。
    
‧ 上述情形並非由藥物或其他疾病引致。

治療方法

視乎求醫者情況,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藥物或心理治療,或兩者雙管齊下。

 

藥物治療
治療社交焦慮症,最常用的藥物是血清素調節劑(SSRI)和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SNRI),令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回復平衡,有效改善徵狀,而且副作用較少。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臨床心理學家會先與患者建立互信關係,通過面談、分析和各種技巧,幫助患者糾正思想上的謬誤,從而改變逃避行為和減低焦慮。


患者常見的害怕情境
‧ 害怕在公開場合亮相,例如各種形式的表演、比賽、受測試等等。
    
‧ 害怕在小組或會議中發言。
    
‧ 害怕在與別人有分歧時,要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
    
‧ 害怕參加或主持社交活動。
    
‧ 害怕與別人約會、被介紹給他人認識。
    
‧ 害怕在不熟悉的人前進食。
    
‧ 害怕與人交談和交涉。

資料參考: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
醫院管理局智友站
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

 


 

016-017.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