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促請政府

訂立整體精神醫健政策

醫院管理局於2011年發佈「2010-2015年 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務計劃」,指出香港約有100 萬至17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當中約 有7萬至20萬人更患有嚴重精神病,可見精神病 已成一個重大問題。精神健康出現問題,不單 影響自己、更釀成家庭、工作及學業問題,甚至自殺自毀等行為,由此可見精神健康實不容 忽視。以學童自殺為例,自去年9月開學至今, 香港最少已發生9宗學童自殺事件,年紀最輕的 只有11歲,因升中後未能適應而自殺。

特區政府於本年2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 告》,題為「創新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 諧‧繁榮共享」,乍聞政府能夠關心精神問 題,能以一整段篇幅來交待來年施政,但細看 之下,差強人意,以下為有關精神健康部分內容:

「根據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的初步建議, 醫管局將繼續增撥資源提供新一代精神科藥 物,同時增加人手改善精神科住院及門診服 務。……此外,透過長者地區中心為患有輕 度或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提供服 務,……並加強認知障礙症的社區護理服 務。」(第227段)

《施政報告》內容也有提及,政府將會引 入新一代精神藥物、增加人手處理醫務工作。 翻查醫管局資料,這些工作其實已在去年開始 實施,並非新猷,即或如此,這些都是我們欣 喜的。而今年,細看報告內容,大部份篇幅只 是針對長者問題,將認知障礙症等同整個精神 健康病患,處理問題如此粗疏,令人驚訝。根據《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 版)》(簡稱ICD-10),當中精神和行為障 礙,約分成11種,這亦是醫院管理局所使用分 類方法,認知障礙症只是11種其中之1種而已, 而情感性精神障礙(心境障礙,亦正正是我們 所關注的「情緒失調」),卻並未受到重視。 孟子說過:「天下溺,援之以道。」所謂道, 就是制度。現時,香港社會精神健康問題嚴 重,政府未能及時回應,非錢財不足,而是制 度不及,管治領導欠缺長遠計畫所致。本會不 同意政府單單將認知障礙症,即等同處理整個 精神健康問題。我們期盼特區政府往後在施政 上,要有宏觀視野,而非局限注意個別疾病的 發展。

執筆之際,正等待2月底財政司公布財政預 算案,有報道指預算案可能削減醫管局經常性 開支,更有不少財經分析員,預測來年香港經 濟並不理想,或許出現通縮問題。如此,香港 人面對情緒、壓力等問題將會如何,實可想而 知。希望財政司在資源調配上,千萬不要向本 來已被漠視的精神健康範疇開刀。

政府忽視精神健康問題,社會大眾亦不見得 特別關注。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常常面對大大 小小的壓力,造成情緒困擾。然而,香港社會 面對在職人士壓力問題,實有待正視。最近, 翻看新聞報導,有一位著名新聞記者墮樓身 亡。他在電視上常面帶笑容,為人親切,據知 家庭生活亦似乎相當美滿,怎料突然選擇自殺 這條路,頓時倍感失落。中年在職人士面對情緒問題,往往不受重視,自己有時有意無意地 壓抑或隱藏,身邊親朋好友亦未必及時察覺, 最後無法回轉。在職人士為社會重要資源, 他們的情緒健康對公司、機構帶來不同程度影 響,與社會整體生產力有莫大關係。昔日著名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在《自殺 論》一書已一再提醒,一個成年人因工作壓力緣故,最終選擇自殺這一步,這不單是個人問 題,更是社會問題。但是,傳媒報導往往只是 用「一時睇唔開」去形容事件,輕輕帶過,將 問題仍然停留在個人層面。

職是之故,本會於2014年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合作,探討香港在職人士 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並發表調查 報告。研究顯示,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在過 去1個月受到情緒低落、抑鬱及絕望等情緒困 擾;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過去1個月對日 常生活不感興趣。職場如戰場,示強易,示弱 難,表達情感往往令自己身處險境。本會希望 大眾明白,人生高低起伏實屬平常,面對別人有困難,應該多一些尊重,多一分接納,多一 點同理心。職場不應是戰場。

或許,環境改變不了,但我們先由自己做 起,推己及人。鼓勵大家細閱本期內容,了解情緒健康。正逢新春佳節,祝願人人身心康泰,天天好心情!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出版委員會 2016年2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