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開學了!緊張嗎?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張貝芝 心理治療師及認證輔導員

每年到了開學的時候,幾乎全城都進入緊張狀態,連日間交通也顯得特別繁忙。告別悠長暑假,大家需要收拾心情,回歸正常生活規律,尤其是學生和家長,每個生活細節也需要調校,重新適應,無疑對身心都會造成影響。

心理治療師張貝芝指出,由於擔心新學年的轉變,包括升級、課室環境、學習模式等,尤其是升上另一學習階段,例如小學升中學,學生可能會在開學初期出現焦慮和適應上的障礙,在溝通上出現問題,甚至影響人際關係。


問:在生理上會有甚麼影響?

答:例如會出現肚痛,切切實實地感到痛楚。有研究指出在整個身體機能中,腸胃和情緒有莫大關連的。還有頭暈、頭痛、失眠、食慾不振、感到疲倦等,這些生理反應,也有可能發生的。當身體不適時,便不想返學。

 

問:在心理上會有甚麼反應?

答:會緊張,導致情緒不穩定、煩躁,甚至因焦慮而影響記憶力(或令記憶慢慢減退)、難以集中精神等;不同年紀的人有不同的情況,在年紀較小的孩子,有機會呈現倒退情況,例如10歲以下的小朋友,可能會產生撒尿、整天依戀在父母懷中等等行為。在青少年,可能會出現煩躁、情緒波動、心情低落。更嚴重者,甚至可能濫藥、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也不足為奇。不開心,想逃避,自然不願意返學。
當你發現,如果跟小朋友說不需上學了,他不舒服的感覺便漸漸退卻,但知道需要上學時又會感到不適的話,明顯地上學是致病的原因。


問:不同的升學階段,是否有不同的影響?

答:有研究顯示改變(change)是壓力來源的其中一種。幼稚園升小學的情況下,最常見是不適應整個學習模式的改變,例如幼稚園有很多玩樂時間(playtime),但小學沒有唱遊班,加上小學較嚴厲、功課量增加。
而在小學升中學的情況下,也會不習慣,小學六年級在校內是大哥哥大姐姐,升中後,突然變回全校中的小朋友,這身份的轉變十分明顯。還有,青春期的時候,在中一至中三期間,身體會有很大變化,身心都進入一個關鍵的階段,甚至會出現在性別上的疑惑。
至於大學生,基本上他們差不多已經成年,他們的情況又不能與中小學生相題並論。

 

問:最常見的有哪些情況?請舉例。

答:視乎他們怎樣適應新學年,因為暑假期間比較放鬆,突然回到緊張的環境,有些情況自己未必可以處理。很多事情是有關係的,例如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可能對新調位的鄰座同學不熟識,自會感到孤獨,很容易造成情緒低落或焦慮,影響集中力及記憶力,但老師又繼續教書,一下子接收不來,會覺得愈來愈辛苦。除了覺得辛苦外,還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回到自我形象的問題。
無論是哪一個階段,人際關係很重要。一個人即使多喜歡獨處,始終也希望自己有朋友,有自己的群體,不想孤軍作戰。

問:如發現子女懼怕上學,應如何處理?

答:不僅是小朋友,即使我們成年人轉換新工作環境都會感到不習慣,所以子女在開學初期有些緊張,不一定有問題,我們需要持續觀察。每個人的適應力有點差異,開學第一個星期,壓力較大,一般來說,約1個月時間便會漸漸適應。如果3-4個月後,仍持續有身體症狀令他不想上學、情緒低落、緊張、一回到家中便躲起來、食慾不振等情況,那就要留意,決定是否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


問:家長在開學時該如何關心子女的轉變,有甚麼方法和技巧?

答:首先,我們不要懷疑他說謊,要相信他說的感受。
然後,留意子女的行徑。最熟悉小朋友的應是父母,因為每天都有機會接觸,是最直接的。家長可嘗試輕鬆地聊天,看看子女是否願意分享,可以留意他們的情緒反應,但千萬不要強迫他們。
開始時可以談些中性(neutral)話題,例如問老師是男還是女?全班人數多少?坐在課室內哪一個座位?問題不要太貼身,以便打開話盒。
對於小朋友,可以營造屬於大家的私人時間及空間,例如與父母在睡覺前談天,讓他感到溫暖。當小朋友知道這是與父母溝通的時間,習慣了就會願意說。但到了中學,形式要變得較隨意,不要急於問長問短,例如,可以在乘車時當作閒聊,讓子女不會覺得是刻意的,以免讓他們感到父母在窺探他的私隱。
從學習成績及其他方面都可以反映學生是否開心和正面;子女在家中談論同學的行為時,也可以留意他的社交生活(social life)及學校方面是否健康發展。或者當電視播出的情境令他有共鳴時,家長可趁機介入,引導他分享更多學校的狀況。在輕鬆的情況下,如果子女突然說出某些事情,可嘗試繼續傾談,不過也要適可而止,不要嘮叨。在不同的處境下問問題,累積下來再加以整理,家長便會大概了解子女的學校生活狀況了。


問:與子女談話時,應該注意甚麼?

答:不要太針對成績,尤其是開學第一個月,不要急於問。學生需要讀好書,都有一定壓力,如果家長太?重成績,會令子女以為父母沒有關心他們的感受。更切忌將子女與別人比較。
如果子女表達緊張和害怕,千萬不要對他們說「不用怕,沒甚麼好怕」等否定句語,而是要處理他們的感受,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擔心,不過可以……」。如果留意到子女身體狀況有異,又非一般的機能不適,但總是不願意上學,他可能在逃避,如果家長任由他不上學,那麼他與學校的距離會變得愈來愈遠,日後便更難適應。父母應讓子女明白有需要上學,並表示給予支持。如果父母只叫他不用怕,但他仍然實在感到害怕,他會覺得就連父母也不瞭解我。
有些小朋友和某些老師或同學特別投契,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可以談及如何建立人際網絡,提示子女思考自己的網絡,有事時可以找誰幫忙。當有問題發生,先讓子女自己解決,到了嚴重的狀況,父母才插手,對整個成長很有用。

問:如果發覺子女異樣持續,而且每況
愈下,家長應該把情況告訴學校嗎?

答:那就要瞭解學校狀況,看看可否與學校社工、輔導老師、班主任有非正式會面。如果是「正式會面」,可能會令子女更害怕。父母可提議早上與小朋友一起上學,看看是否有機會與班主任談話。尤其是中學生,大部分青少年都渴望獨立,希望父母認同他的價值,都不喜歡父母干預。
無論家長或老師,應嘗試從多方面了解,不要只斟酌是否成績差而導致不開心,因為問題很可能多方面互相有關連,可能各方面都需要處理。


問:請分享「返學錦囊」。

答:人的生理基本需要很重要,包括飲食及睡眠,有基本的能量才能夠面對外來壓力。
所以學生必須要有穩定的早午晚三餐,尤其是早餐,是一日能量之始。除了麵包外,建議可吃香蕉,十分方便,除提供能量,又可以令人開心。
還有是充足的睡眠。經過漫長的暑假,學生的作息時間多少也擾亂了,在開學前至少兩星期,便要開始調較他們的生理時鐘,「撥亂反正」,回復上學生活模式,定時早睡早起。
家庭提供飲食和安睡環境,可以增加歸屬感及安全感,令子女感到背後有人支持,不會太慌張。


對於大學生又如何處理呢?


基本上他們已經成年,如遇上情緒問題,應鼓勵他們尋求協助。每間大學有負責輔導的部門。當事人的意願很重要,讓他們感到家人對他們的了解與支持是很重要的,願意推動他們正面面對困難。


家長先要照顧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緊張,子女一定會緊張,即使家長不吭聲,緊張的情緒也會傳染。一家人很自然會感受到大家的情緒,假如父母上班不開心,帶回家的那股負氣,小朋友可能已經估計到。
 

所以家長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若然自己也常常按捺不住,大發雷霆,事後又感到內疚的話,即使學了很多與子女溝通的技巧,其實也很難執行。給家庭及小朋友最好的禮物,就是父母的身心健康。
 


 

038-039.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