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調查報告
2022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
新常態下的重新出發

連續五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平均分不合格。疫情下的新常態生活「個人前途」、「財政狀況」、「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對精神健康 影響有顯著增加但「學業」、「疫情」和「身體健康狀況」對精神健康影響逐漸減少。

引言
1. 多個復康 組織 及公營機構 在 每年十月合辦「精神健康月」活動,透過 舉辦不同形式的公眾教育及推廣活動,向市民宣揚精神健康的信 息。「2022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籌委會的調查 研究工作小組連續第十一年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 以了解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期望喚起更多人關注精神健康。心晴行動也是活動的主辦機構之一。


2. 由於2022年初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持續「2022精神健康月」延續去年宣揚與人連結的信息,以「重新連結.Reconnect」為主題鼓勵大眾分享個人面對生活挑戰的經驗和保持正面思維的心得並透過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來傳遞正能量,從而提升精神健康。


調查方法
3. 籌委會的調查研究工作小組委託珩峰市場研究有限公司,於 2022年8月5日至9月2日的晚上 6時30分至10時30分進行是項調查。調查訪問員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對象為 15歲或以上 能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合資格成員 )。


4. 是次電話調查以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OFCA)公開發布 的「香港電訊服務號碼計劃」作為抽樣的基礎。香港電訊服務號碼計劃包含所有分配給香港電訊營辦商的電話號碼排列分類,調查公司從該計劃獲取已分配予電訊商的手提電話號碼字頭,以隨機方式產生號碼。


5. 是次調查成功訪問合共1004名15歲或以上的市民(100%透過手提電話),回應率為39.0%。若將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設於95%,以1 004個樣本數推論百分比變項時,是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1個百分點以內。


6. 為使調查資料更能反映香港人口分布的真實情況,資料進行分析時都配以加權(weighting)處理。加權因子主要按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2022年年中15歲或以上人士的性別及年齡分布 為基礎,將調查中所得的有關分布與人口統計的分布 作比例性調整,以令調查樣本的性別及年齡分布 更接近實際的人口分布 。


7. 調查問卷內容涵蓋「世界衞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1998年版)」及以下範疇的問題:

  • 子女、工作、學業、身體狀況、家庭、人際關係、居住環境、財政狀況、個人前途及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對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有多大負面影響

  • 受訪者的焦慮及抑鬱狀況

  • 受訪者「失去」的經歷和該經歷對其生活和精神健康的影響


研究結果
2022年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


8.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1998年版)」,調查研究工作小組將身心健康指標的分數調整為由最低的0分至100分滿分(下稱「精神健康指數」)(表1)。學術研究指出,若精神健康指數低於52分,即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精神健康指數介乎52至68分之間為可接受水平;精神健康指數達72分或以上即表示精神健康狀況良好。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為47.64分(標準差為16.76)(表2),比2021年的調查結果(指數平均分為48.03分)稍 降 ,而由2018年開始,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一直處於不合格水平 (圖1)。

 

在2022年,逾半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54.4%),36.8%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可接受水平,而8.8%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為良好。


9. 此外,是次分析按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分、住戶人數、住戶收入及子女數目的組別,比較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的差異。表2結果顯示,相對其他組別,年齡介乎35至54歲、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離婚/分居或只有自己染疫的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顯著較差。值得指出的是,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及受訪者或同住者有否染疫在統計學上呈顯著的關係(p<0.05)。性別、經濟活動身分、子女數目、住戶人數及住戶收入與個人精神健康指數則沒有顯著的關係(p≥0.05)。


10. 是次調查也問及受訪者各個生活範疇對其精神健康有多大影響。三成三(33.5%)受訪者指出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頗大負面的影響、而也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個人前途(27.7%)及財政狀況(26.9%)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頗大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較少受訪者認為身體健康狀況(17.8%)、家庭(14.6%)和人際關係(14.3%)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頗大負面的影響。


11. 另外,認為學業、疫情、居住環境和子女對自己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頗大負面影響的受訪者分別佔22.6%、21.7%、20.3%和19.1%。


12. 除了WHO-5精神健康指數外,2022年年中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亦問及受訪者其他精神健康狀況,如焦慮症徵狀和抑鬱症徵狀。調查結果發現, 15.3%的受訪者有焦慮症徵狀,12.1%有抑鬱症徵狀。


比較2021年年中與2022年年中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


13. 是次調查為連續第十一年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與2021年年中的調查結果比較,2022年年中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稍差。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由2021年年中的48.03分稍降至2022年年中的47.64分。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精神健康指數低於52分)的比例則與往年相若,由2021年年中的53.0%輕微上升至2022年年中的54.4%。但精神健康狀況處於良好水平(72分或以上)的受訪者比例由2021年年中的15.0%顯著下降至2022年年中的8.8% (p<0.05),而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一般、尚可水平(精神健康指數達52 分至68分)則由2021年年中的32%上升至2022年年中的36.8%(p<0.05)。

14. 比較2021年年中和2022年年中的結果顯示,子女、工作、家庭對受訪者精神健康有多大負面影響與往年大致相若,而個人前途、財政狀況、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對受訪者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負面影響的比例顯著上升 (p<0.05),學業、疫情和身體健康狀況對受訪者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負面影響的比例則顯著下降 (p<0.05)(圖2)。


香港市民在疫情下的新常態生活


15. 1 004名受訪者當中,近五成受訪者表示會向專業人士求助(47.3%)。在這些傾向尋求協助的受訪者中,逾四成表示會向社工求助(42.7%)。至於會向輔導員、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及輔導心理學家求助的比例分別為30.6%、21.1%、10.2%、7.7%和6.4%。


16. 為了解香港市民在疫情下的新常態生活和需要,是次調查亦問及受訪者於過往一年是否曾經歷「失去」,並問及其「失去」的範疇和該「失去」對其生活影響的程度。調查也引用了大流行病悲傷量表(Pandemic Grief Scale, Adapted form)以識別受訪者所經歷的「失去」是否需要精神健康的關注,即需要進一步的精神健康評估或治療1。調查結果顯示,六成以上受訪者曾經歷「失去」的感覺(61.1%)。當中,只有少於一成的受訪者的「失去」是需要進一步精神健康的關注(6.1%)。


17. 對於過往一年在疫情下的新常態生活,受訪者經歷了什麼「失去」,最多受訪者表示失去了舊有的生活模式(38.3%)、其次是失去健康(38.2%)。近三成受訪者亦表示曾經歷失去金錢(30.0%)及失去緊密聯繫(26.6%)。

18. 值得留意的是,曾經歷「失去」的受訪者認為失去親人/朋友對其生活有最大影響(21.7%),其次是失去健康(21.5%)。而調查亦發現,曾經歷失去親人/朋友的受訪者中,近一成需要進一步精神健康的關注(9.5%)。


19. 不同年齡群組所經歷的「失去」和所受到的影響有別。「失去舊有的生活模式」是年齡介乎15至24歲(38.0%)、25至34歲(39.7%)及45至54歲 (35.6%)的受訪者回應為最常經歷的「失去」,但「失去健康」是35至44歲 (42.9%)、55至64歲(43.7%)、65至74歲(42.9%)及75歲或以上(41.4%)回應為經歷最多的「失去」。


20. 而最受影響的「失去」,對15至24歲及25至34歲而言,依然是「失去舊有的生活模式」(比例分別為21.5 %和20.0%)。但對45至54歲、75歲或以上而言,是「失去親人/朋友」(比例分別為29.4% 和27.8%),而對35至44歲及55至74歲而言,則是「失去健康」(比例分別為22.2%和26%)。這三種「失去」對不同年齡層有顯著的差別(p <0.05)。


建議
21. 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由去年的48.03分稍降至今年的47.64分,仍然處於不合格水平。自2018年起,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持續五年處於不合格水平,情況令人擔憂。建議政府及有關當局盡快檢視相關策略,並多管齊下加強各項措施和服務,以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


22. 與往年比較,市民受到學業、疫情和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逐漸減少,可見市民漸漸適應疫情所帶來的「新常態」。然而,新常態下,市民面對個人前途、財政狀況、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壓力。有關當局宜密切關注社會狀況,計劃有效紓解民困的政策,並透過不同方式增加人與人和人與社區之間的聯繫,協助市民適應新生活。


23. 疫情持續,市民不時感到疑慮,建議政府和有關當局推廣更多精神健康活動,特別是那些可緩解大眾擔憂情緒的活動。


24. 由於精神健康指數在不同年齡層上呈現U型發展,即年齡較小及較大的組別精神健康指數較高,社會需精準照顧不同年齡層的需要:

  • 尤其是分數最低的35-54歲人士,他們不少需兼顧工作和家庭,政府可考慮增加在職人士的支援和照顧者服務,以減輕其負擔。

  • 就15-24歲而言,他們的精神健康指數為所有年齡層裏較高,可見他們有較好的抗逆能力和適應技巧,但其精神健康依然受到失去舊有的生活模式的負面影響,故政府和學校應盡量令年輕人生活逐步恢復正常。

  • 就55歲或以上人士,有關當局可設更多身心靈活動維持其精神健康。


25. 絕大部分經歷過失去親人/朋友的人士均認為該經歷不論在生活或在精神健康上均影響深遠。有關當局應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情緒支援,鞏固社交網絡,重新出發,渡過難關。


26. 有關當局宜定期進行大型的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藉以了解不同群組的精神健康狀況及有關變化。這些長期調查數據將有助政府制定以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精神健康政策,減少資源錯配及未到位的情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