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家教話您知
循序漸進學習獨立
幼兒衝破分離焦慮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美國註冊催眠治療師  周霜妤小姐

 

3、4個月大的嬰孩已能分辨熟悉與陌生的人,對後者往往表現退縮、迴避,稍長一點,與親近的照顧者暫別,更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分離焦慮是幼童成長的必經階段,須引導他們循序漸進的適應,學會獨立。父母不應過度保護孩子,但亦不能忽略其焦慮反應,若置之不理,足以影響孩子的心智發展。

6至8個月大的嬰孩,已能確認一個特定人物,稱為「密切依附者」,通常是母親或照顧者,雙方關係親密。到1歲至歲半,幼童持續探索周遭,發現除父母及家人外,還有其他角色,當離開熟悉的人便會哭鬧,可見分離焦慮的跡象。及至3歲入學,獨自面對陌生環境,難免出現哭鬧等分離焦慮行為,家長毋須過慮,但要持續留意。

詳探背景 確認焦慮
要判別幼童有否形成分離焦慮,須檢視其行為發展。經過上述成長階段,若3歲後仍無法適應暫別,持續哭鬧,時刻查看照顧者是否近在咫尺;部分個案的孩子不肯上學,返校途中甚至攻擊父母。若這類表現持續4周或以上,可安排孩子接受專業評估。至於「幼兒分離焦慮症」則屬病患,須經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斷症。


幼童上學時哭鬧,難捨父母,不少家長即擔心屬焦慮問題。要確認問題,輔導員不會貿然定論,須探究其表現特徵作篩查,包括:幼童的分離焦慮行為是怎樣的;行為表現持續了多久;以往有否類似的表現;幼童出生以來有過哪些經歷。

針對個案 多元輔導
各年齡組的兒童都可能出現分離焦慮,診斷上有具體的指標,但不能單純按章行事,因孩子的成長進度不同,要根據個案調整。輔導員須檢視孩子的行為特徵,查問背景資料,細探成長經歷,摸索問題的潛伏期,故問題一般要延續4周或以上才可確定,從而選擇合適的輔導方法。


同時,要了解家長的期望,部分家長只求停止孩子哭鬧,但問題往往涉及家長,像育兒方式有誤、親子對話時用語不當。家長須配合治療,包括和孩子一起參與訓練,促進溝通。另外會給孩子心理支援,亦會針對其內心矛盾,減低敏感反應,改善行為。若孩子經輔導後依然如故,建議聯絡醫生等專業人士做評估。

鍛煉適應 扶持獨立
孩子透過適當的訓練,逐步成長獨立,有助告別分離焦慮:


免加劇問題:
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不僅削弱其自理能力,更加強依賴性,對父母寸步不離。父母的言行亦可能給孩子錯誤暗示,加劇問題。像母親送孩子上學時慰藉他:「唔使驚呀!入面有很多小朋友陪你,你睇媽咪都唔驚!」反覆訴說「驚」,令原本不害怕的孩子也恐懼起來,拒進校門。「唔驚」並不會負負得正。

處理失當 影響成長
心理分析學者艾歷•艾力遜(Erik Erikson)提出「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人生歷程分為8個階段,首兩階段為:


0至2歲嬰兒期:
主要學習面對危機,建構「信任」或「不信任」。這階段須由別人照顧,若照顧得宜,能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人與事的信任度高,安全感強,個性樂觀;若建構了「不信任」,會欠缺安全感,衍生焦慮。

2至3歲幼兒期:
主要是模仿他人,從中探索個人對事情能否自主控制,或要別人幫助,逐漸建立個性、見解。若發展理想,自我管控能力強,相反會經常質疑自我,缺乏信心。


此兩基礎階段出現的焦慮問題,若處理失當,當事人逐漸建構出負面的自我形象,影響深遠。

交托外傭前奏曲
把孩子交外傭照顧,非一手交一手便完成,為減少給幼童帶來負面影響,須有充分準備:


僱主先與外傭徹底溝通,令其明白父母照料孩子的細節,即使說話方式、用語,外傭也要儘量跟從,減輕幼童的分離感。


以漸進模式讓外傭熟習,如僱傭雙方一起照顧孩子兩周,讓外傭旁觀父母帶孩子的模式及工作流程。之後由外傭主理,父母旁觀指導,更可暫別孩子觀其反應,之後才放手給外傭。


頻密更換外傭,會令孩子無所適從,難與人建立關係,變得缺乏安全感,對人不信任。

個案:分離舊創再牽焦慮

就讀小學四年級的10歲孩子,有一天突然不肯登上校車,持續哭鬧,情緒暴躁,拒絕上學。最初以為是跟校內某位老師有關,但深入瞭解下,始知孩子年幼時曾有分離經驗。當時家長為工作,事前沒安排任何漸進式預習,即交孩子給不同人照顧,時而祖父母,時而傭人,令孩子無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是這次鬧事的核心源頭,而非那位老師。於是在這核心問題費功夫,幼童經半年治療後康復,期間獲家長配合及支持,否則難以成事。

22-23.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