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家教話你知
退一步觀察 多一分調整
疏導頑童情緒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莫廸瑩小姐

 

「佢好曳、坐唔定、懶散、冇心機讀書……」家長深感束手無策,求助時往往力陳孩子的頑皮行徑,甚至憂慮子女患上過度活躍症。但冷靜下來,退一步觀察,問題往往涉及長幼雙方,家長可適度調整期望,堅守管教原則,耐心引導子女糾正行為,逐漸重拾親子和諧。

「好曳」、「坐唔定」、「冇心機讀書」諸如此類家長描述的偏差行為,確會出現在過度活躍症患童身上,但反過來,即使有這些行為,並非必然患上該症。在進行輔導時,輔導員會引領家長層層遞進釐清狀況,商討解決方法。

換角度檢視孩子行為
輔導員一般先了解家長「曳」(頑皮)和「乖」的定義,摸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部分家長認為乖代表有禮貌、懂執拾、守規矩,輔導員續探詢家長每項行為的界定,有家長指有禮貌等於尊重他人,懂執拾代表獨立、守紀律。從中看到:
•  家長對孩子有期望;
•  這期望反映孩子能表現某種特質;
•  行為和特質會有差距,須了解家長對孩子現時行為的評價。


人觀察事物傾向二元對立:要麼不乖,要麼不頑皮,容易只着眼頑皮,忽略當中有程度之分。若10分代表孩子能完全體現那種特質,請家長給孩子評分的話,部分家長雖直指孩子調皮、難教,但仍會給「7分」。當家長退後一步,反思全局,能避免情緒化地放大孩子的頑皮,經客觀判斷,仍覺孩子的表現可以接受。

升小學:環境轉 心情變
孩子升上小一,往往衍生較多管教問題。因為學習環境、功課模式皆有別從前,朋輩的影響也較明顯,令孩子的心理狀態轉變了,家長的心情也複雜了。像孩子抗拒做作業,無法專心學習,甚至不願上學,每每觸發衝突。家長宜留意其嚴重程度,適時求助。

調整期望 切合現實
部分家長喜歡以個別孩子的行為作模範,即使承認同齡孩子一般難以達標,仍期望子女能依樣表現。孩子的性格好比錢幣的兩面,正反俱在,有家長不滿孩子表現「自我」,自把自為,總愛主動行事;但其實孩子的個性屬多元組合,輔導員會引導家長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若家長認同「主動」有其可取之處,其所謂「自我」的部分便可作調整,但不會完全消失,因為這是孩子的性格。


家長對子女抱有期望無可厚非,輔導員會協助家長抽絲剝繭,從而看到一幅拉闊的圖像,再退一步思考對孩子的期望是否脗合實際,繼而作理性調整,別強求孩子完成力有未逮的事,反推動他投入能力所及的方面。

管教有法度 成效更明顯
若家長對孩子行為的評分極低,便要深入了解其偏差行為的嚴重程度,以及廣泛性,即是否在家庭以至學校等各處皆有同樣的行為表現,視乎情況轉介進行專業評估。若孩子在學校表現平靜乖巧,返家即變反斗星,可能關乎管教模式。

 

這方面因個案有別,綜合起來有以下要點:
1. 指令清晰
按孩子的年紀和理解能力,具體道明問題所在,提出的指令要清晰、淺白、直接。小朋友的集中能力有限,動輒長篇大論講道理,指令尚未說清,他的注意力已飄走了。
2. 切勿標籤
家長常順口斥責孩子「懶、蠢、曳」,這些負面標籤既損害孩子的自我觀感,兼且意思含糊不具體,小朋友不明所以,無所適從,只覺得任何行為皆被斥為「曳」,視家長的話如耳邊風。
3. 忌否定式
家長常要求孩子「唔好跑過馬路」、「唔好搶住答」,應避免用否定式指令,因小朋友只聽到連串「不要」,卻不知應該怎樣做,行為依然如故。多用肯定式的陳述,如「過馬路時要慢慢走」、「答問題前,先舉手」。

4. 界線明確
家長要定明該與不該的界線,更要以身作則,因為小朋友會透過觀察來掌握內容,甚至模仿大人行為。若家長言行不一,孩子既混淆,並有樣學樣,隨家長做出相反的行為,還自覺理所當然。
5. 堅守準則
每一次都堅持管教準則。當孩子通過「扭計」來爭取想要的,家長若輕易屈服,孩子明白只要變本加厲就能得償所願,偏差行為只會愈演愈烈。家長更要申明:「你以這種行為,我一定不會答允你的要求。」須注意,只能針對行為,切勿攻擊孩子的性格,性格就是他本人,無法改變,行為則可以調整。
6. 緩衝指引
對年紀稍大的孩子,除指出其錯誤行為,並可引導孩子當刻該做的事,像「飲杯水冷靜一下」或「到一旁安坐片刻」。避免提出「不可以」的否定式指引,這個「不可以」正是其行為偏差所在,應建議他該做些甚麼。


就管教問題擬向外求助,家長可先觀察本身的狀況,因個人的壓力反應是最真實的,像情緒備受困擾、無法冷靜、孩子稍有異動便激動起來,可考慮求助,進而探討孩子的行為表現要否接受專業評估。

我的孩子會否患了過度活躍症?
患有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兒童,因大腦運作與一般人有明顯差異,導致集中力及抑制衝動的能力較同齡孩子弱,因而表現得較衝動及非常活躍。他們很多時兼有專注力不足的徵狀,例如對所有科目皆無法投入,表現心散,縱然長時間埋首書本,卻總記不進腦等。


隨着社會對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認識及關注增加,不少家長見孩子無法「坐定定」、做功課「教極都唔識」,有可能會懷疑他們是否患了此病。本港現時有不少機構可提供評估服務;在心理輔導過程中,輔導員亦會檢視小朋友偏差行為的嚴重程度及廣泛性,按情況轉介進行專業評估,以作出診斷及跟進。


想了解更多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可瀏覽《心得》2017年2-3月號〈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及〈兒童及青少年AD/HD初步評估表〉:https://www.jmhf.org/heartwork20170203p38-40

34-35.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