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工作感倦怠 病態非病患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輔導心理學家 劉凱晴小姐

 

著名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 a s l o w ) 在1 9 5 4 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書中,提出了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共5個層次,當人不愁溫飽後,便會要求受尊重,當進入了富裕階段,更追求自我實現。馬斯洛將自我實現描述為「音樂家必須做音樂,藝術家必須作畫,詩人必須寫詩。一個人能夠做到的事,他必須做到,他必須實現自己真正的本質。」


心理輔導員劉凱晴小姐(Jessica)引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來解釋工作倦怠現象:「對目前的工作感到倦怠,也可以說是追求自我實現的表現。」

 

工作倦怠乃職場現象
Jessica首先說明, 「工作倦怠」並非精神或情緒病患, 而是長期無法排解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症候群,是一種頗為常見的職場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主要包含以下3大症狀:


1. 對工作缺乏活力及常常感到精疲力竭,喪失期待,並對自我產生懷疑。
2. 與工作產生距離感,出現負面想法,情感衰竭和感覺麻木,甚至抗拒。
3. 工作效率降低。


「工作倦怠」引致身心俱疲, 除了身體上出現慢性衰竭症狀之外, 還經常會睡眠紊亂。Jessica指出,有些人感到緊張、亢奮、不能放鬆下來,腦海中總是浮現那些令他們憂慮的事情,因而失眠;有些人卻睡眠過多,幾乎所有工作以外的時間都用來睡覺,形成嗜睡。情況若不受控,繼而影響精神情緒,有些人可能會進一步引發焦慮、抑鬱等症狀。


香港人工作倦怠嚴重
相信大部分打工仔都有工作後感到疲倦的經驗,但一般來說,下班回家後,好好休息睡覺,翌日起床又可再戰江湖了,為甚麼會出現工作倦怠的問題?Jessica分析,香港工時全球最長,而且社會文化恆久受到必須努力工作的深遠影響,因此大眾對於工作從來都是抱着逆來順受的態度,即使有不滿也未必會反映。尤其本身是完美主義者、自我信心高強者、內向型者、控制慾強者或思想兩極化者,更容易產生工作倦怠的現象。


Jessica強調,社會文化是孕育工作倦怠的土壤,她從僱員的角度探討,形成倦怠的困局主要包括以下8大重要因素:


1. 工作時,在精神上和體能上都有嚴格需求的人,較容易出現工作倦怠,例如醫生、飛機師等。曾有調查顯示,香港只有3成人從工作獲得滿足感或快樂,而有7成僱員感到不快樂,超過5成是醫護人員。
2. 工作的身份或成績得不到認同,或者做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形成衝突,尤其以道德上的壓力更為顯著。例如醫護人員、社工、輔導員等等,本來期望可以幫助別人的行業,但因成效不彰,令人感到沮喪。
3. 工作不容有錯,倘若犯上絲毫失誤,像天塌下來,後果嚴重。
4. 工作時感到孤立無援,長期孤軍作戰。
5. 認為公司不在乎員工的培訓和晉升空間,感到停滯不進,前途茫茫。
6. 公司沒有積極推行挽留人材的計劃,致使員工感到不受重視,缺乏內在推動力,對工作難以產生熱誠。
7. 受公司文化影響,員工感到對工作沒有掌控力,沒有自主權。例如上司習慣延遲下班,下屬不敢準時下班;所提出的建議常常被否定或忽略;對工作成績不置可否,令人感到可有可無,欠缺存在感等。
8. 公司政策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

Jessica認為,在香港的職場文化中,即使員工對現狀抱有不滿,也習慣忍受。久而久之,漸漸陷入工作倦怠的深淵;但大家都不認為這是個社會問題。


她提醒,常常自我觀察,如出現以下工作倦怠警號,便要及早求助:
•經常感到精神緊張
•睡眠質素比以前差
•發夢都在上班
•每天起床都不想返工
•返工前出現呼吸困難、胃痛、嘔吐等反應
•放工後感到十分疲累
•放假長時間睡眠也感覺休息不足

一切從教育開始
香港人對工作的觀念傾向負面,認為做工便是「捱」。Jessica指出,由小時候開始接受教育時已播下負面種子,上學要做功課,很辛苦!出來社會工作,更辛苦!這觀念根深蒂固,如果不扭轉,試問一下,誰會享受做功課或上班做工?


近年雖然有丁點兒改變,尤其年青人開始感到「不甘心」,開始想辦法在工作和生活中尋求平衡(Work-Life Balance),其實這卻反映了大家仍然認同工作和生活是代表着負面與正面的意義,工作仍是辛苦的,最怕是把工作帶入生活,更倡議工作時工作,生活時生活,兩者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近年有些心理學研究指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們會使用一些新名詞如『工作和生活融合』(Work-Life Integration)、『工作和生活豐實』(Work-Life Enrichment),而不再是『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Jessica認為必須擺脫固有觀念才能懂得工作的樂趣。

搵工前先搵自己
Jessica坦言,工作倦怠並非精神病患,不建議以心理輔導為主要治療方法。這是一種職場現象,若說「治療」,則以職業輔導顧問協助較為合適,例如國際EAP協會的「員工協作計劃」(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讓員工獲得心理援助,並為員工和企業提供戰略性的心理諮詢、確認及解決問題,以建立有效的健康工作環境。


當對工作感到倦怠時,轉工無疑是其中一個緩衝的方法。無論哪個年齡層或職位階層,在職業生涯中,少不免會面對轉工的情況,若單靠跳槽獲取步步高升的成就而沒有認真了解自己想做甚麼工作,只會讓自己從一個火坑跳入另一個火坑。所以在搵工前,請先搵出自己,即使未能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但也必須先弄清楚自己一定不要做甚麼,以免重蹈覆轍。而在轉工期間放一個完整的假期,讓自己真正停一停,收拾疲憊的身心,待精力充沛飽滿再重新上路,效果更佳。

 

前途的迷惑
現今世代的香港的年青人,常給人不腳踏實地的形象,更被批評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寫照。但Jessica卻認為是一種自我追求的表現,「香港的社會文化認同人需要不斷努力向上,工作與理想不必掛鈎,花時間追尋夢想更是不切實際。但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角度來看,時下年青人從工作中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是自我實現,也可以是一種進步。」

個案分享
一天工作十幾小時 樂此不疲
Jessica再三提醒,並非一定是因為工作時間長便會出現工作倦怠,她曾遇上一位婚禮攝影師,他每逢接到工作,便需要從早上7時一直工作至深夜,由新人出門一刻貼身追隨至婚宴散席,一天做足至少十幾小時,但正因為這是他十分熱愛做的事,所以從不言倦。工作的動力,由他內心而發。

工作倦怠紓緩錦囊
如果感到工作倦怠的情況一時間難以改善,Jessica建議可以嘗試從每日工作清單入手,有助減輕即時壓力:
1. 把每日的工作清單逐一審視,剔出當日必須處理的事件,再列出「必做清單」。
2. 從「必做清單」中再逐一審視,選出「即日必做清單」。

3. 細看「即日必做清單」的每一項,決定是否必須由自己自做?或是可以由他人代勞。

49964.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