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創傷後遺留的病患
嚴重影響情緒健康

創傷後壓力症(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多出現於曾經歷重大事故的患者身上,對他們的精神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今次我們探討一下這個精神病患,希望大家多了解它,也多關注自己及身邊的親友。

累積壓力 易患創傷後壓力症
香港大學在今年7月公布了一項調查,香港人因去年社會動盪及今年2019冠狀病毒病(新冠病毒,Covid-19)的影響,超過6成半受訪者因為疫情憂慮前途而感到有壓力,5成2人的壓力來自缺乏防疫物資,另外有2成7人表示,在現場或媒體觀看了社會衝擊場面而引起壓力。調查又發現,4成受訪者出現中度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7成4人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有3成6人同時出現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在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的受訪者中,9成共存明顯的抑鬱症狀。24歲以下的受訪者,創傷後壓力症及抑鬱症狀都比其他年齡層高。

報告指出,持續不斷的社會事件及疫情,壓力會互相影響及累積,不斷有新壓力來源,令人無法於事件完結後疏理壓力,成為處理精神健康問題的挑戰。過半數受訪者在遠離壓力來源後情況改善,但其餘受訪者的症狀未有減退,將增加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
 

不斷浮現事發畫面、發惡夢、持續感到驚恐 ……
按醫院管理局簡介,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種焦慮症,這病症發生於一個人經歷過巨大的威脅性或災難性的事件,例如天災、嚴重的意外、目睹別人慘死,或親歷暴力罪案。由事件發生到病徵出現,可以長達數星期至數月的時間,但很少會超過6個月;而病徵會持續超過1個月。
 

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主要在三方面:
患者不能阻止自己從夢境或突然闖入腦海的記憶中,再次經歷創傷的情景。這是最主要的病徵。這些記憶可以被一些文字、物件或環境挑起。這些闖入的傷痛記憶通常只是短暫性的,而患者知道這是一種回憶。但有時,患者會經歷「閃回」(flashback),令患者感到重回到事發現場。關於創傷事件的惡夢亦很常見。

 

神經過敏的徵狀包括容易受驚嚇、感到緊張、難以入睡。與闖入的傷痛記憶不同,這些徵狀是持續的,令患者感到持續受壓及憤怒。患者會難以入睡,害怕創傷事件會在夢境出現。

逃避行為是另一種核心病徵。患者會避開所有那些可能會令他回憶起創傷事件的事物,例如在嚴重交通意外後,患者會害怕駕駛或甚至不敢坐車。有些患者會否認以前的創傷事件引起現在的心理問題,他會感情麻木、對事物失去興趣、遠離朋友、孤立自己。有些患者可能會失去對創傷事件的記憶。
 

令人較容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的風險因素包括:創傷事件來得很突然(令人來不及有心理準備)、差點令人喪命的事故(令人有強烈的無助感)、在事故中身體受傷、有精神病患紀錄、曾有其他創傷經歷(例如童年受虐)、事發後有其他持續的壓力來源。女性較男性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至於減低風險的因素,事發後其他人的支援是很重要的。
( 資料來源: https://www3.ha.org.hk/cph/imh/mhi/article_02_03_07_chi.asp)

斷捨離的創傷
伍老爺是中醫師,靠中醫藥事業養妻活兒超過30年。年屆花甲,伍老爺本來打算工作多三幾年便正式退休,盡享天倫之樂。可惜自去年下半年社會動盪開始,由於與兒孫的觀點背道而馳,伍老爺不幸地掉進了彼此角力的深淵,初時貌合神離,繼而惡言相向,最終要面對斷捨離的悲痛。
 

老友見伍老爺神情不對,擔心他出事,便向他提議找專業人士幫助,看了精神科專科,確診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現正接受專業治療。

過去20年影響香港
人情緒的重大事故:
2000年8月 香港入境事務處縱火案
2001年9月 美國911恐怖襲擊
2003年 沙士疫情
2004年12月 南亞海嘯
2008年5月 中國汶川大地震
2010年8月 康泰旅行社馬尼拉人質事件
2011年3月 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近海地震
2014年 「佔領中環」社會運動
2015年6月 台灣八仙樂園粉塵爆炸
2016年6月 淘大工業村迷你倉大火
2019年 反修例社會衝擊
2020年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
(個別事件對情緒的影響,因人而異,未能盡
錄,僅作參考。)

8-9_edited.jpg
8-9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